【开局行贵州】贵州航空人 星火接力话传承② | 试飞时刻,是他人生的高光点-澳门太阳成tyc122cc

  • 商洛在线
  • 2023-09-01 09:01:02
  • 来源:多彩贵州网

编者按:


【资料图】

20世纪60年代中期,国家将研制、生产航空武器装备的011基地管理机关及其下属主体工厂布局在安顺。在国家“好人好马上三线”的号召下,一位位胸怀国防军工事业的有志之士纷沓而至,背井离乡来到贵州、来到安顺,开启了筚路蓝缕的拓荒岁月。

50多年来,一代代航空人深耕在祖国西南一隅,用他们的坚守与奋斗,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。

他们中有40、50一代,有60、70一代,也有80、90一代。

接续奋斗、薪火相传。近日,多彩贵州网策划推出【贵州航空人星火接力话传承】栏目,采访了三线军工企业——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(以下简称“贵飞公司”)的三位员工(分别是40后、60后、90后),从他们的视角讲述三代航空人传承接力、航空报国的故事。

以杨雷父母为代表的第一代航空人,从四面八方聚集在贵州安顺,拉开了建设“三线”的序幕,像杨雷这样的“航二代”,人生篇章也在此开启。

1966年,杨雷的父亲服从组织安排,从沈阳飞机制造厂调到贵州安顺参加三线建设。1968年,年仅10岁的杨雷与母亲、哥哥、妹妹也从沈阳来到安顺。

刚到安顺时,年纪尚小的杨雷对飞机制造并没概念。在他的记忆中,父母每天早上坐着改造的大平板汽车到山洞厂房区工作,早出晚归。他和哥哥、妹妹的起居、饮食和上学几乎全靠自己。

“当时我们生活条件不好,住的是由石头构筑,叫‘干打垒’的平房,墙身透风、屋顶漏雨是常有的事。”杨雷回忆道,到1990年以后,广大员工和家属才住进楼房。

20岁的杨雷在当地的一家技术学校毕业后,分配回到了双阳厂工作,三线建设的长跑“接力棒”从父母手中传到他手里。期间,他前后在总装生产车间当过工人,在生产处当过综合计划员,在总调度室当过值班员,和飞机总装、新机试飞、飞机生产打交道。

飞机部装和总装分为“云马厂”和“双阳厂”。两厂相距近10多公里,“云马厂”生产的部装件,要经专用公路、由专用车辆转运到“双阳厂”进行飞机总装和试飞。每架飞机从研发制造、部装总装、试飞到投入生产、面世,背后都蕴藏了数千名生产、技术、管理人员的心血。“为了圆满完成新机总装任务,和车间同事一起加班三天三夜也是常事。”杨雷常常回忆起当时的工作场景。

“当时我们主要生产歼-6和歼-7飞机,我们还研发出了一些新的机型。每次研发成功,都要经过数次试飞,试飞成功达到标准,才能正常投入生产。”杨雷说。

“一旦飞行员要进行首次新机试飞,在场的人几乎都会停下手上的任务,站成一排观察试飞情况。一起飞,大家鼓掌欢呼;一着陆,大家更要鼓掌欢呼。很多参研人员都热泪盈眶,场面十分感人。”杨雷说,从1978年到2018年,在他40年的职业生涯中,他共参加过四五次飞机的新研首飞,那是他最为感到自豪的事。

在杨雷眼中,飞机制造业最重要的就是“坚守”,要靠每位航空人认真负责、严谨细实,把每一件事做好、把每一个零部件做好。

“几十年的更新迭代,以前的老旧机械设备都已经被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所代替,机器替代人工,生产车间见不到‘敲敲打打’的场面了。”杨雷说,但是飞机的部装和总装装配,还是要靠有经验的员工人工进行,老一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仍是航空产业最宝贵的财富之一,航空人需要将其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。

2018年,60岁的杨雷正式退休,他的儿子如今也在从事航空飞机的制造行业。从父母到子女,航空事业伴随着这个家庭度过几十年的光景,航空人的信念和精神以血缘传递的形式历久弥新。

“第二代航空人”把“家业”发展壮大的历史使命,已经完成了交接。如今“第三代航空人”已坚守在岗位上,他们正为航空事业发展的新篇章,贡献青春的力量。

文:本网记者 张鸿杰 程 曦

海报:梅 青

一审:魏丹妮

二审:梅 青

三审:肖 露

四审:黄 华

标签:



推荐more

网站地图